励志文章
励志故事
励志名言
人生感悟
励志电影
成功励志
励志人物
名人名言
励志歌曲
人生哲理
创业故事
为人处事
励志签名
开心一刻
励志演讲
广告语
标语大全
经典台词
禅理故事
管理
修身养性
管理
时间管理
营销管理
管理学
现代化管理
财务管理
人力资源
运作管理
企业战略
领导力

首页 > 成功励志

努力就能成功?想得美!

来源: 网络 时间:2019-04-30 03:26:05 阅读:

  努力就能成功?想得美!

  文/周冲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异类》一出,10000小时定律,就飘洋过海,来到中国,成为一种人人奉之的成功定律。

  这个定律很简单,即,坚持10000个小时,人人都能变成天才。

  比如,达·芬奇、贝多芬、莫扎特、乔丹等世界级天才,都是经过了一万小时的苦练,方成一代大师。

  我也相信过。

  甚至给自己定过计划,每天投入5小时,一年至少投入300天,6.66年后,就有了10000小时,那时候,不说成为世界级,国家级码字工,应该可以做到了吧?

  然而想得美。

  因为我慢慢发觉,这10000个小时,名堂大着呢。

  比如一个白领,做着她不太喜欢的接电话工作。

  每天拿起电话,“喂,您好。喂,再见!”

  如此循环一万小时,她能成接电话大师吗?

  当然不会。

  因为,这不是她真心热爱的工作。

  不爱,一切投注的劳力,都只是应付敷衍,只是苟且无奈。

  不得已为之的事情,对灵魂的滋养、技能的精进、经验的获取,毛线用处都没有。

  那么,喜欢的事情做上10000小时,会成天才吗?也不会。

  举个例子,吃饭。

  饭人人爱吃,甚至许多人,都自称吃货,以证明自己对食物的谜之狂热。

  那我们来做一个算式。

  一个正常人,每天花在进食上的时间,平均算起来,大约是2小时。

  2小时×365天×80年=58400

  也就是说,人的一生大约有58400小时花在吃饭上。

  58400,几乎6个10000小时,但吃出大师了吗?没有。

  为什么?

  没有专业技术含量。

  举筷,下箸,挑选,夹,提起,塞入口中,咀嚼,吞咽……这一串动作,是人的本能,也就是说,只要是个人,无论智商超人的天才,还是智商为零的傻瓜,都能把它完成。

  零技术,零经验,零逻辑,零知识,零门槛。

  0×58400=0

  一件事情的技术难度为零,花在上面的时间,就是零回报。

  反之,一种技术难度越高,花在上面的时间越值钱。

  所以,如果在吃饭这件事上加上技术难度,在“好吃不好吃”之余,吃货还系统而专业地,去研究食材、食谱、食系、食法、食物故事……就会成为厨师,或者美食家。

  但有了兴趣和技术难度,还是不够的。

  比如说,打网球。

  网球喜欢吗?喜欢。

  网球难吧?难。

  但是,每周打4小时,一年52周,共打208小时,打上50年,4×52×50=10400小时,会成为天才吗?

  不会。

  为什么?

  这只是业余爱好,而非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是佛罗里达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森提出的概念。

  什么意思呢?

  你要做到以下:

  1,只在学习区练习。

  2,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

  3,大量重复训练,从不会到会。

  4,在整个练习过程中,随时能获得有效回馈。

  真正的刻意练习,是非常令人不爽的。

  比如,钢琴家们的练琴,篮球运动员们的训练,舞蹈家们的练功……都不是一件“弹着玩玩”、“打着玩玩”、“跳着玩玩”的事。

  所有在业界获得卓越成就的人,不仅在时间上投注很多,而且在训练强度、专注度、有效度上,同样投注很大。

  以今天的自媒体为例。

  如果天天写“故事故事故事一点结论”、“我朋友我朋友鸡汤”式的文章,那么,写上十年,大概也不会有太多精进。

  因为,这种训练强度太小了,对作者的智识、专注度和训练有效度的需求太过低微。

  所以,如果想偷懒的时候,我就会用半小时,写出一篇这种文章。

  因为,几乎不经大脑。

  简易方便,人人能学。

  但对我个人训练有用吗?没用。(然而奇怪的是,这种文章是最受欢迎的……唉……)

  为什么没用呢?

  因为,这种技能,是我的“舒适区”,而不是“学习区”,更不是“恐慌区”。

  心理学家NoelTichy曾提出,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三个区域:

  最内一层是舒适区。

  是我们习以为常的知识,娴熟得近乎自动化的技能。

  比如钢琴家弹《两只老虎》,篮球运动员运球,舞蹈家劈叉,我写“故事故事故事结论”;

  中间一层是学习区。

  指目前尚未掌握,具有挑战性的知识与技能,它会令我们不适,但长期训练,依然可以掌握。

  比如阅读一本感兴趣但有难度的书,偶像演员饰演一个历尽沧桑的女人,我写一篇专业度、精准度非常高的文章;

  最外一层是恐慌区。

  这里就是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太多的事务或知识,心理感觉会严重不适,可能导致崩溃以致放弃学习。

  因此,呆在舒适区做事,只是生活。

  呆在学习区做事,才是练习。

  而在这种持续的挑战中,“学习区”会慢慢变为“舒适区”。

  “舒适区”越变越大,一部分的“恐慌区”也会相应变成“学习区”,长此以往,你就会越来越厉害。

  若穷尽一生,必然天下无敌。

  那么,有了兴趣,有了技术难度,有了刻意练习,10000小时后,就能成功么?

  非也非也。

  比如说,我喜欢写作,写作这种事也很难,我也一直呆在学习区,每天挑战新知识与新写法。

  但是,如果我一天到晚心不在焉,一心几用,疲乏不堪,那么,哪怕熬再多夜,废多少寝,忘多少食,离《异类》里的佼佼者,还是摸不着边儿。

  因为,成功还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

  一个一边听音乐,一边做事的人,其效果远低于只做事的人;

  一个读趣味性专业读物的人,其所思所得,也要远低于全身心阅读专业读物的人;

  一个精力旺盛的练习者,和一个精神昏聩的练习者,在同样的难度训练前,花了同样的时间,但效果,明显是前者胜出。

  这也就是当前许多专家,呼吁我们不要熬夜的原因。

  因为,当人的精力与注意力匮乏时,你的工作是低效的。强行为之,只成姿态,而且效果微渺。

  很可能,他人在神清气爽、耳聪目明时,学了1小时,所获得的成就,就远超了你10小时的成果。

  除了以上,若想成功,还要反复练习基本技能。

  比如,舞蹈家会反复训练基本动作;

  音乐家将乐曲,一段一段地抠出来,反复练习。甚至,能被人听出来是什么曲子,都不算过关。

  而一个高水平的美式足球运动员,只有1%的时间,用于队内比赛,其他都是各种相关的基础训练;

  我很佩服的一个作家,如今着作等身,但是,每天晨起,依然朗读《唐诗三百首》,因为能带来基本的语言锤炼和美感鉴赏。

  不积跬步,无以成千里。

  一种技能反复,就会变成套路,变成习惯,长在脑子里。

  修炼渐多,掌握的技能就会逐渐增多。

  还要随时给自己反馈。

  因为,基于自我提升效应,人都会高估自己。

  比如说,经常性地,我在写完自己的文章后,很有一种志得意满之感,但在旁人看来,这也不过是非常普通的一篇文章。

  文采与内容,都无甚出色之处。

  如果不指出,强行矫正,我可能就会按此套路,继续写下去。

  而在其他业界,同样如此。

  在互联网时代,获取知识与修炼技能,都便捷起来。

  但是,为什么我们还需要一个好的教练、优秀的老师?

  因为,人会自我美化,单独训练时,会对错误不敏感,甚至视而不见。

  而一个好老师,却能及时给你积极的回馈,指出问题,给予你针对性的具体指导。

  当然,有一些真正的高手,比如贝多芬,工作的时候,会分裂出另一个自己,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观察自己,每天都有非常具体的小目标,对自己的错误极其敏感,并不断寻求改进。

  最后,我想说的是,天赋也很重要。

  虽然我也不知道天赋是啥。

  但某些与生俱来的东西,确实也会响你。

  比如,一对双胞胎,在练习音乐的时间上,相差了2000小时,但他们的音乐水平,还是一样的。

  因此,成功这种事情,关联的成分太多了。

  它不是简单地照搬这个公式:天才=天赋自制力刻意练习精力集中10000个小时。

  而是:成功=天赋×自制力×刻意练习×精力集中×10000个小时。

  也就是说,任何一方为零,成功就是一场空想。

  但好就好在,我们在哪个方面,都能插上一脚,都占有一点份额儿,那么,既然成功之心正在胸腔扑扑作响,去试试又何妨?!大师成不了,无愧于自己,还是能做到的。

4个故事说透职场成功法则 他的成功不可能复制,但有迹可寻 这些就是你和超级成功人士的区别……

当前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