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文章
励志故事
励志名言
人生感悟
励志电影
成功励志
励志人物
名人名言
励志歌曲
人生哲理
创业故事
为人处事
励志签名
开心一刻
励志演讲
广告语
标语大全
经典台词
禅理故事
管理
修身养性
管理
时间管理
营销管理
管理学
现代化管理
财务管理
人力资源
运作管理
企业战略
领导力

首页 > 成功励志

90%的人都会犯的三大错误,就是你成功的机会

来源: 网络 时间:2019-04-30 03:26:52 阅读:

  90%的人都会犯的三大错误,就是你成功的机会

  文/人神共奋

  1

  《论语》里有这么一段对话:

  子路问孔子:“听到一个办法就要马上实践吗?”孔子不赞成,觉得应该听听别人的意见。但是,当冉有也问了同样的问题时,孔子却说:“对,马上做。”

  公西华在一旁忍不住抱怨:“老师啊,同一个问题,你怎么可以有完全不同的答案呢?”孔子说:“子路性格冲动,所以要让他先想后做;冉有优柔寡断,所以要让他先做再想。”

  这是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的一段重要对话,不过仔细,方法都是一样的——逆向思维,逆着自己的性子来。

  有读者曾问我,如何培养自己的“逆向思维”能力?但我觉得这个问题问错了,

  因为日常工作生活中,大部分时候,我们只需要更正常的思维。老是“逆向思维”的人,那叫“爱抬杠”。

  大家的第一个问题应该是:什么时候进行“逆向思维”,才能让我们离成功更进一步?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在人人都会犯的错误上。

  2

  这个世界有用的、并且有普遍性的方法不多,无外乎三种:

  第一种是人人能学,但大部分人坚持不下来的。

  比如外语水平高的人,通常在职场都有溢价,但这个溢价的原因正是水平高的人很少,为什么少?因为难学。

  有一个刻意学习的“一万小时”理论,是说大部分技能,只要方法得当,平均学习一万小时,就能成为行业中的顶尖人才。理念是正确的,但大部分人做不到。

  第二种方法是人人能用,但大部分人都不具备条件。

  比如,银行客户经理做得好的,很多都是依靠父母的社会关系,能拉存款,这就属于人人能用,但大部分人都没这个条件的方法。

  第三种方法是避免人人都会犯的错误——不求高分,只求战胜对手。

  职场的成功是一个零和游戏(在一定时间内),你升了,必定挤掉别人的机会。股市有七负二平一胜的说法,职场没有那么残酷,但也是七平二负一胜,70%的人归于平庸,20%的人是loser,只有10%的人是职场赢家。

  你是否优秀,取决于你能否必须找到大部分人思维上共同的误区,用不同于90%的人的思维方式去进行逆向思维、反常选择。

  思维上常见的误区很多,今天介绍三个,它们分别出现在我们做一件事的三个阶段中:决策阶段、执行与调整阶段和效果评估阶段。

  3

  决策阶段——对抗人性中“自负”的天性。

  先做一道有趣的测试题。请估计一架波音747客机的重量,给出你的最大估值和最小估值,尽量确保波音747的真实重量有90%的可能在你给出的两个数字之间。

  想好你的答案了吗?好了,公布答案。

  事实上,这道题绝不是测试你的直觉,想要让真实重量落在你给出的两个数字之间,显然这两个数字应该尽可能的离谱,比如说1吨到10亿吨。

  我早先曾在公号中推送过这道测试,从回复的消息看,极少有人能给出这样的答案,人人都在想办法让两个答案尽可能靠近,在心理学家的实际测试中,这导致了近一半人给出的范围没有包含波音747的真实重量。

  这条测试告诉我们,人有自负的天性,这个天性让我们常常过度相信自己的经验。

  有人让你从一个布袋里摸东西,你连摸两次都是红色玻璃球,于是你匆匆得出结论,这是一口袋的红色玻璃球;但当第三次你摸出的是绿色玻璃球时,你改主意了,觉得这里面装的是玻璃球;到了第四次,你摸出了一个木头球,你想:难道这里装的都是球?然而第五次,你摸出了一个正方体……

  200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阿克劳夫在总结人产生“自负”的行为根源时认为:经常给我们带来回报的选项,更容易被我们重复使用——善泳者溺于水。

  就像《武林外传》中,李母说:“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李大嘴回答:“那是你口味重。”

  罗永浩在锤子手机第一代样机发布之后,粉丝欢呼万岁,但业内人士在分析样品后都认为他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低估手机供应链的难度。之后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

  营销出身的创业者,常常轻视供应链的难度,生产出身的创业者,总是认为:花钱打广告嘛,谁不会?在决定做一件事之后,人总是倾向于忽视自己不懂的东西。

  然而,知道“人有自负天性,经验有时不大靠得住”这一点,并没有什么卵用,人总是要靠经验做事的。所以,关键要会判断,什么情况下,自己会陷入“过度相信自己经验”的陷阱?

  有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对“新信息”反应不足。

  如果当别人告诉你一件你不熟悉的事,你的第一反应是:这不就是以前的XX事儿吗?换了个说法而已......

  你此时很可能已陷入“过度相信自己的经验”的状态。

  我们常说,不要对自己不懂的东西指指点点。不过,我们“指指点点”的东西,又大多是自以为懂的。人性中“自负”的天性,这就是我们在决策阶段最需要警惕的。

  4

  执行与调整阶段——奥卡姆剃刀原则。

  我太太掌管厨房,她有一回买了一整套调料玻璃瓶,厨房一下变得赏心悦目很多,但时间一长,那些漂亮的瓶瓶罐罐就变得浑浊油腻,每次清理都要花上一两个小时,而且清理的效果也维持不了多久。

  其实,还不如从一开始就使用一次性包装,用完就扔,既整洁,又不用花维护的时间。

  这个现象有一个经典的理论叫“奥卡姆剃刀原则”——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这也是人的天性,当我们对一件事不满意时,我们的直觉反应往往是再增加一些东西,而非减少一些东西。

  比如,女生买到自己心怡的衣服,常常回家才发现没法搭配;用户对产品不满意,我们首先想,是不是还要增加一些功能,而不是减掉一些功能?领导对PPT提出建议,我们第一反应就是把领导的要求加进去,而不是考虑整体逻辑问题。

  “奥卡姆剃刀原则”和“人的自负天性”一样,看起来很简单,但操作起来并不容易,关键在于如何判断“无必要的实体”?

  我认为判断的标准有三条:

  第一条标准:是否与原有的核心功能发生冲突。

  索尼在上个世纪90年代经历过一次失败的转型,从出井伸之时代开始,索尼收购了美国哥伦比亚和米高梅电影公司,在原有的个人影音电子产品之外,把影音娱乐内容作为新的战略方向,希望两者形成协同效应。

  但事实上,硬件和内容两大业务板块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做内容是死敌是盗版,但做硬件的根本不在乎盗版,甚至盗版越多越好。在日本强调和谐牺牲的企业文化中,两大板块相互迁就,相互制约,相互拖累。苹果推出Ipod进军个人影音产品市场后,索尼的硬件部门也希望推出Mp3播放器,但遭到内容部门的反对,因为Mp3不利于反盗版,最终将市场拱手让给苹果。

  索尼的“内容战略”成了“无必要的实体”,而同样是硬件和内容同时发展,乔布斯的内容战略,却成了“有必要的实体”。

  两者的区别在于,苹果的内容战略是明确的从属地位,为硬件和整个生态系统服务,而且它自己不生产内容,而是一个垄断的渠道,就没有与硬件业务的冲突。

  第二条标准:增加的维护成本是否大于收益。

  每增加一样东西带来收益的同时,也都会增加相应的维护成本,前面举的“太太的调料瓶”就是维护成本大于收益的例子。

  丁磊曾经写过一篇回忆自己创业过程的文章,其中介绍了2001年网易开发的第一款游戏《大话西游Online》的失败原因:“我们有一个工程师想创新,在我们的游戏客户端里嵌入了一个IE浏览器,结果这个IE5.0浏览器很不争气,经常导致游戏客户端Crash(死机),电脑需要重启。”

  丁磊接着说:“我没有放弃,我对我们同事说,能不能重写一下,我的目标是稳定。六个月后《大话西游2》诞生,从客户端到服务器很稳定”。

  在团队讨论中,我们常常因为一个新想法而兴奋不已,进入“群体极化”的思维陷阱中,对未来的维护成本“选择性失明”。

  所以,在面对“风险和收益同样巨大”的机会面前,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自己未来可承受的最大成本,以免让自己死在“黎明之前”。

  第三条标准:是否与整体发生冲突。

  国内许多大导演在准备剧本阶段都有一个习惯,找不同的大编剧来一遍遍地改剧本,最后拍摄时,自己和大牌明星还要亲自过一把“编剧瘾”。这常常导致一个问题,每一个人都力图在剧本中加入自己对于人物、情节的理解,最后电影就成了个“四不象”。

  在好莱坞,剧本反复修改也是常见的事,但它的电影工业体系比较成熟,编剧还要细分,前期有“剧本分析师”分析故事的商业前景,后期还有独立的“剧本医生”判断整体性,在拍摄阶段,导演和演员对剧本的修改权限很小,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剧本没有增加“不必要的实体”。

  5

  效果评估阶段——为“心理帐户”设置“止损点”。

  每个人都在不停地为自己的行为算账,不是财务上的帐,而是一个叫“心理账户”的东西。

  一只股票10块钱买进,跌到了9块,从财务上分析是亏损了10%,但我们的“心理账户”却拒绝承认——只要没有卖出,我们就觉得还有机会。很多散户就是这样,小套变大套,大套变深套,最后索性“装死”,不去想它。

  心理帐户是我们以理性的态度投入一件事情,最后却用一种非理性的态度看待结果,这种态度让同样的钱在不同环境下变得不一样。

  回到职场,我们也常常犯不愿意把“心理账户”的损失变现的错误。PPT做到一半发现做不下去了,不是回头另找方法,而是硬着头皮做下去。

  “做都做了”、“来都来了”、“钱都花了”,都是我们利用“心理帐户”拒绝承认损失的借口。

  更典型的是创业。《财经》在专访今日头条CEO张一鸣时,曾经问了他一个尖锐的问题:“创立头条之前,你参与过四家创业公司,但每次都没有坚持到最后,而且是团队的老大先于公司解散走掉,不会有内疚感吗?”

  张一鸣给了一个理工男的冷酷回答:“我很早就意识到,创业如果不顺利,早死早升天,往前看就行了。而且当时我为团队找了我认为比我更合适的CEO……我经常见到一些小创业团队,每个人都不愿意走,其实早点解散了,对他们都好。”

  明知创业失败,而不愿将“心理帐户”上的损失变现,这种创业不是投资,而是一次为了实现个人理想的奢侈消费。

  结束一个“心理帐户”是痛苦的,即使是张一鸣这样的人,也坦言自己“一两周低落期还是有的”。但这也是必须的,一个投资人的统计,第一次创业的失败率高达88%,二次创业失败率同样高达80%——人生能经历几次创业呢?

  如果你自认为做不到这样的冷酷,那么,对抗这种“天性”的最好方法就是——事先为这个帐户设立一个“止损点”。

  所有的股市高手总是有一套严格的止损制度,做别的事也是如此。

  “止损点”必须在你开启“心理帐户”的时候就预先设定好,并且就像“今天离高考还有100天”那样,每一天重复地告诉自己,自己离“死亡线”还有多远。不是为了励志,而在“止损点”真的来临的那一天,自己可以平静地面对,平静地投入下一份更值得的事业中去。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们忽视“止损点”心存幻想而拖延的每一天,都在浪费我们最宝贵的东西——生命值。

  6

  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大部分人都会在关键时候使用错误的思维,不是因为他们笨,而是人性使然。

  “人性的陷阱”会激发你内心的恐惧和欲望,会让你做出本能的选择,要克服这种天性,唯有时刻保持对自己的警惕,早点经历陷阱,在陷阱中学习避开陷阱。

  好的一面是,正因为职场上“零和竞争”的存在,这些“人性的陷阱”好像一张无形的电网,把前面说的那些好的思维方法保护起来,以免太多的人学会使用它。

  人生就是唐僧的取经路,所幸九九八十一难都是被提前设定好的,有着固定的模式,而一切陷阱背后都是成功的机会。

人生决不能犯的四个错误 总是做出错误的选择,因为你实力不够 人在职场最常犯的3种错误,引以为戒

当前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