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人生限定,或许能看到更多可能
文/李尚龙
1
一个朋友辞职了,“人设”崩塌式的辞职:从做互联网产品转行做了音乐培训。
学市场营销的他两年前来到北京,在一家创业公司做产品,做得不错,工资不菲。但他的”人设“,也就是他在大家的印象中,似乎只会做产品。
他递交辞职信的时候很”戏剧“,领导问他下一份工作准备去哪,他说,自己办了个音乐培训学校,准备教学生弹吉他。
领导的下巴差点没脱臼,说,你想明白了吗?这跨界跨的……
他说,想清楚了。
这回换领导没说话,签了字。他看到领导的眼神里透着一句话:你会音乐吗?靠谱不靠谱啊!
有疑惑无可厚非,只是领导不知道的是,他从来北京的第一天起就开始自学吉他。每天下班回到家,就自己在房间里打开视频,跟着电脑学,一学就坚持了两年多。
这两年里,他组过乐队,还参加过比赛,从弹奏一首简单的乐曲,到能弹奏复杂的歌谣。直到发现自己很爱音乐并且可以通过音乐谋生,于是他跟几位做教育培训的老师合作,招了第一期的班,他用业余时间去授课。第一批学生很喜欢他,还给他介绍了不少生源。
就这样,他们开了第二期、第三期,直到他发现自己没有坐班的时间了,他决定辞职。
公司的同事说他是个天才,什么都会。而他知道,这世上没有毫无准备的横空出世,只有背水一战的努力,和持之以恒的坚持。
他给我讲这个故事时,我正在他的班上学习,我明显看到了他那种自豪——那种突破了生活枷锁后的自豪,那种打破“人设”后的自豪,那种逆风不惧的自豪。
他说:谁规定我不能突破自己,看到生命的更多可能呢?
2
这些年火了一个词,就是“人设”。
所谓“人设”,就像你的标签、你的面具,有时候,也像你身上的枷锁。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扮演不同的角色:一个男人,在家是父亲、是丈夫,在公司是员工、是老板;一个女人,在家是母亲、是妻子,在外同样可以是职场人、是领导……
我们不少人也在微博上、朋友圈里经营着自己的“人设”,塑造一种近乎完美的形象。逐渐地,我们似乎开始越来越忘记真正的自己是谁,我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谁说学了市场营销,就不能教音乐;谁说你现在处于这种状况,未来就没有改变的可能?我们常常用某些固定思维,去设定我们的一生。却忘了,人这一生,如果想要过好,终究还是要靠努力和决心,以及敢于改变的勇气。
我经常会鼓励身边的人去追寻自己想要的,可很多人觉得,我已经是目前这个状态了,不可能改变了吧?
可你是否有问过自己,如果你学的是不喜欢的专业,为什么不愿意在课后去自学另一项技能?为什么你明明喜欢那个专业,却不愿意在课后努力去接触那个领域?为什么你明明不喜欢现在这份工作,还不用闲暇的时间去了解你喜欢领域的规则?为什么,为什么啊?
我们,太容易被这些设定弄得焦头烂额、困得动弹不得了。
3
心理学上有个特别有趣的实验,当你手上拿着一杯水,接下来你要干嘛?答案很多,有人说喝了,有人说倒了,有人说泼到什么地方去。而真正聪明的人,根本不会管这杯水,他们接下来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跟这杯水无关。
我们经常会因为我们拥有的一点东西,而放弃追寻更大的世界。到头来,反而可能会被牢牢地控制在了舒适区。
而那些看起来在轻松跨界的人,谁也不知道他们经受过多少煎熬、付出过多少努力。更重要的是,他们需要多少勇气,才能改变自己不满意的轨迹,过上想要的生活。
我们总喜欢用一些标签化的东西去限制人生,因为这样更容易记住别人,也更容易辨别自己。于是,我们常常在这一个个的标签中,丢掉了自己,忘记了其实我们可以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
生命的美好,不就是因为,它具备无限的可能吗?
曾看过这样一句话,朋友圈的“人设”再完美也只是干瘪的标签,一个真实的自我建立在丰盈生活、真实奋斗的基础之上。
今天,正好是我们这一生中最年轻的一天。那你有没有想过,未来,你还具备哪些可能?
你还那么年轻,别早早框定了自己的人生。勇敢地去和那个真实的自己见上一面吧。那个自己,或许更美。
来源:李尚龙(ID:lslmoviegoers)
周鸿祎:商业的规则都是用来被打破的 古训:中国人不可打破的8条天规,越早知道越好 开讲啦陈祝全演讲稿:打破你内心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