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文章
励志故事
励志名言
人生感悟
励志电影
成功励志
励志人物
名人名言
励志歌曲
人生哲理
创业故事
为人处事
励志签名
开心一刻
励志演讲
广告语
标语大全
经典台词
禅理故事
管理
修身养性
管理
时间管理
营销管理
管理学
现代化管理
财务管理
人力资源
运作管理
企业战略
领导力

首页 > 人生感悟

教师培训感言

来源: 网络 时间:2019-04-29 23:15:15 阅读:

  教师培训感言(一)

  今年暑假我有幸被我校安排参加国家级远程教育培训,通过历时六天的培训,我对此项培训内容深有感触,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一、新教育的教育理念给我增强了自信

  早在几年前,我对小学教学的模式就感到过困惑,曾有这样一个想法:如何才能真正地实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变教师的“主讲”为学生的“主学”,将学生的“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观念改变,将课堂变为学生“学”的主要场所,而不是教师“讲”的圣地,使整个教学过程围绕学生的“学”为中心,一切都为学生的“学”服务,能使学生真正主动的去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这一想法,当时是很朦胧的,始终没有找到它的归宿,又没有能力让它变成一种具体的教育理念。我们不是读过伟大的革命家、文学家、思想家鲁讯的《拿来主义》一文吗?文中阐述了“拿来”的原则:要有选择的去“拿”,要主动的去“拿”,不要人家给你什么要什么,给什么“拿”什么。作为学生获取知识,难道不应该这样吗?学生间存在差异,这是无可非议的,是很正常的。若以教师的“讲”为主的话,教师能兼顾这么多学生的差异吗?学生们都能从教师的“讲”中获取自己需要的那部分知识吗?决不。那为什么我们就不能使位置变换一下,让学生的“学”成为教学的主要活动呢?教师从中加以引导,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有选择、主动的去获取他们所需的知识,体现《拿来主义》中的“拿”的原则。难道这样不符合教育规律吗?

  其实,这就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处的位置关系,这种关系中孰主孰次,让我们来看看这样一个问题:若有一孩子(成人)为了生存,需要一定量的粮食来维持一年的生活,作为父母的我们,给与孩子的需求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我们直接就拿现成的成品粮给他,以后孩子就都依赖父母给粮;另一种是只给他工具,教会他种庄稼的方法,并教他用最好的方法去种庄稼,让他经过自己的努力,更快、更多地收获到自己需要的粮食。很显然,第一种方法给粮是绝不可取的,因为即便我们给了他一次,能解决燃眉之急,那下一次呢、以后呢?你能一生一世供给他粮、给予他的需要吗?那是决不可能的。俗话说:“受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最妥当的就是第二种方法了。只要孩子有了工具,学会了种庄稼,通过自己的劳动,就可源源不断的生产自己需要的东西,需要什么种什么,种啥得啥,对父母就不再有什么依赖性了。当然,在学种庄稼的过程中,他不但得学会种,还要得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种什么,怎样种才能种得更好的问题。如果作为父母的我们,能从中引导他仔细分析自己该种什么,该怎样种才种得最好,使所种的产品优质高产,那不是更好吗?

  从这么简单的一个实际问题中,我们不难看出,在这供需整个过程中,两个角色,谁应该是整个过程的主体、谁是主导应该很清楚了。在我们的教学中,教师在这个问题中相当父母的角色,学生相当于孩子的角色,他们在教学中的关系不也应该是这样吗?

  以上我的这个念头,是很模糊,很不成熟。现在好了,有了教育理念作为理论支撑,我感到踏实了。实践证明,这个教育理念(——强调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中心,教学过程中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和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是符合现实生活规律、也符合教育规律的。从而,我看到了我多年前的朦胧中的教育理念,它终于找到了它的归宿,找到了它的理论依托,也找到了它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以学生为主的自主、协作学习的教学模式。由此,我心中悠然升起一股暖流。我对自己的自信心倍感增强。

  二、教育教学的教育理念既是未来的、更应是现在的教育理念

  把信息技术作为教与学的工具,有机地结合到课程中去,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习质量。有的放矢,事半功倍,无的放矢,事倍功半,课堂中,问题怎样提,提什么,至关重要。层层递进,嵌套落实到问题的本质。充分分解问题,将问题剖析得更透彻、更具体、更全面,使问题的提出更具有实际意义。

  当然,在这次培训中,我的感受还不止这些,对我来说,那简直是一次洗脑活动、一次“头脑风暴”,使我对所谓的“教育新理念”(前些年的教育改革风波曾提过)有了新的认识,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有了新的举措。


  教师培训感言(二)

  2012年11月12日到16日,我有幸参加了西安市骨干教师培训,培训的时间虽然很短暂,但是每天的感觉是幸福而又充实的,多位教育名家以鲜活的案例、丰富的知识、精湛的讲解,为我们的教育科学理论注入了源头活水,给我带来了心智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享受,让我饱享了高规格的文化大餐,给了我强烈的感染,我分享到了收获的喜悦,接受了思想上的洗礼,受益匪浅,我深刻认识到:

  一、教育是爱的事业

  高尔基有句名言,“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学生”。作为一名平凡的教育工作者,通过培训我更深刻的理解了:教育是爱的事业,这种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博大无私的爱,它包涵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我们的工作生涯中,最大的事就是用爱滋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田。与孩子朝夕相处,我始终想着两句话,那就是“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这样的情感使我对孩子少了一份埋怨,多了一份宽容;少了一份苛求,多了一份理解;少了一份指责,多了一份尊重。家长把天真烂漫、聪明伶俐的孩子交给我们培养,这是对我们的极大信任。我又怎么能不全身心地去爱他们呢?我坚信,我们一定能以一片至真至诚的爱心感动上帝,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我面对的全体学生。

  二、教育是智慧的事业

  通过培训,我深刻认识到:只有有智慧的教师才能开启学生的智慧,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之中,教育智慧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加以体现,(www.xinlizhi.cn)是教育科学与教学艺术高度融合的产物;是教师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基础上长期实践、感悟和反思的结果;也是教师教育理念、知识学养、情感与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素质高度个性化和综合体现。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更加关注智慧的教育,更加关注教育的智慧,就要求我们,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实践,在实践中总结;不断学习,在学习中提升;不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丰富并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做智慧型教师。

  在短短的培训时间里,来自各位专家的谆谆教诲,来自同行们的倾情相助,激励我们不懈努力。展望未来的工作、学习之路,将是永无止境的,而我却愿在这快乐而无止境的追求中,紧紧依靠无私的爱心和高超的智慧,去实现自己的教育梦想。


  教师培训感言(三)

  7月9号至11号我参加了新区2007年暑期中小学教师培训,这让我想起了去年8月25日—27日参加培训的情景,那时候心中充满着焦虑和忐忑,怀疑自己能否适应教师这个高要求的角色;而这次培训结束后,我的心中同样焦急,因为我离一名现代优秀教师还差得太远。

  记得在几个月前参加的“班主任专业化与现代班集体建设”培训工作会议上,全国特级教师任小艾老师这样说:“在踏上教师工作岗位的第一天我就对自己说,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就好的老师!”这句话对我有很大的激励,我疑惑着:在现实与理想之间,什么样的老师算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我现在的目标是: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间找到平衡点,当一名无愧于心的人民教师。

  教师这个职业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实现个人的专业化发展,而最关键的是我们要沉浸在书香之中,在阅读中不断拓宽视野、厚实功底、活跃思维、启迪智慧,成为一名独具慧眼、富有灵气的教师。但是现实情况怎样呢,身边的教师包括我常常以教学任务重、工作压力大为由,抱怨没有时间看书,要想看点书,实乃“人在旅途,身不由己”。身处这个思想空前活跃的时代,教育这批并非传统意义的新新学生,如果不学习、不反思,那我们就要落伍了!

  关于读书的好处,从古至今已有众多大家探讨过。没有一艘船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动的诗行,把人带向远方。书籍承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书看多了,在文化里浸润时间长了,文化积淀就厚实了,久而久之,就会透出书卷气,这种气质就是古人所云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而作为教师,我想是需要有些书卷气的。宋朝的诗人黄山谷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作为历史教师,三日不读书,不觉面目可憎,感觉到生活乏味,精神虚无,上课没有底气却也是事实。

  一直不喜欢余秋雨这个不能安心做学问的高调文人,但他对于阅读的理解却也精辟:“让阅读开发自己的生命,知识和智慧能指引我们识别美与丑、善与恶,使我们的生命一次又一次向前展拓;哲人的思想能涤荡我们的灵魂,使我们的心灵变得辽阔而宽广、坚韧而顽强;读书也使我们获得一个温煦宁静的内心世界,以消解尘世的喧哗与浮躁。早一天阅读,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教师,诗意地生活吧,在这个躁动的时代,能够躲进静谧深处的人是幸福的。

  教师应该是自我要求严格、以书为伴、善于积累总结、细心观察、富有较强责任心和爱心的人。我们身处这样一个急功近利的时代,追求表面的热闹,眼前的荣誉,直接的实惠。我认为教师应当是游离于社会主流之外的,能够守住自己宁静的心,时刻清楚自己的职业和操守。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去做好我们该做的事,那么我们就不会迷惑。

培训感言 关于幸福的感言 先进个人获奖感言
标签: 感言 教师培训

当前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