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和谐的氛围关键在于创造
来源: 网络 时间:2019-04-30 21:43:07 阅读: 次
中华民族是一个以和为贵的民族,具备优良的和谐文化思想传统。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法文化资源,和谐法文化根置入中国传统文化的骨脉里。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命题与核心精神。儒家提倡“中和”,强调“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道家追求慈爱合同,合乎自然,虚静处下;墨家倡导“兼相爱,交相利”。可见,和谐社会不是没有矛盾冲突,而是要求矛盾的双方或多方能够在统一体内相互包容,协调运作,它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一种理想状态,其中蕴含着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和睦之意
和为贵,谐为美。和谐之美是美的最高境界。和谐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而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社会,甚至一个国家,不也是因为互相依存,互相映衬,互相促进,一起共同发展,才呈现出那五彩斑斓的和谐吗?和谐犹如一幅画,好似一首歌曲。和谐产生美丽,和谐生发了力量。
那么,人生拥有一颗和谐之心的人怎样去践行呢?个人理解认为主要有以下六点:
拥有一颗和谐之心的人,就应该要注重自身修养。人格修养,是人生修养的重要内容,是任何一个社会成员都必须加以努力的人生功课。完美的人格,是修养的最高境界和要求;高尚的人格是个人魅力的内在基础,它既能达成内心的平静和谐、有机协调内心矛盾、保持强劲的内心推动力、增强心理能量,又能作用于外部世界,多方凝聚人气、优化成功条件、铺平成功之路、实现社会价值。
每个人自身的兴趣、志向、情操以及对社会的感知、理解、认同等会出现许多的不如意、不协调,会形成自身的不和谐,进而影响一个群体和整个社会。因此有必要先解决自身和谐和自身修养的问题。
只有提升自身的修养和境界,培养豁达的心胸,才会拥有平和的心态。要学会宽容他人。人无完人,每个人在思想观念、性格特点、行为习惯等各方面都会存在缺点。当他人对自己存在误解,或者他人的某项失误、某个缺点对自己造成一定影响时,要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尽可能宽容对方。对他人多一些谅解,就是让自己少一些烦恼。如果得理不饶人,既无助于化解矛盾,还会增加怨愤与压力。
拥有一颗和谐之心的人,就应该要学会换位思考。换位思考源于“和谐思维”的模式,以承认个体间的平等为基础,以承认社会价值的多元性以及人们追求的多元性为前提;当遇到矛盾、问题时,总倾向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注重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注重心理换位,以此做到感同身受,心灵沟通,达到相互理解,解疑释惑,消除隔阂,增进团结和友谊的目的。
人际关系从来都是相互的、双向的。生活实践告诉我们,没有感情、精神、物质上的真诚付出、互惠互利,以及行为上的互相帮助,人们之间的交往频率、交往深度、交往牢度将无从保证。而要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最佳的路径选择就是“换位思考”。
对很多事情的处理上,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会得到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因此,对某一事情在与他人有不同的看法时,要学会换位思考,主动站在对方的角度上去观察去思考。人与人之间都要学会换位思考,多一点理解,同时多一份包容,一切矛盾就迎刃而解。
拥有一颗和谐之心的人,就应该要坚持从善如流。古人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一个人为什么要从善?因为从善可以使我们的生命得到升华,从善可以使我们的人生价值得到最高的体现。所以,做人应多与生活中那些善良厚道、正直无私的人结友,同他们为伍,多听听他们的直言规劝。人人见贤思齐、从善如流,风气就纯正,人与人就能和谐相处。
从善如流是每个人天生的秉性,无须矫揉造作、故弄玄虚。心善的人所做的是自己心甘情愿的行动,也就是“日行一善”的收获功德的“丰硕果实。”善乐,是一种自觉的、心甘情愿的、真心的付出,是一种自然的真情流露,是一种自序的真挚施舍。和善的与人相处是十分平易近人的礼尚往来,从善如流是大爱无疆的蔓延,积善成德是让爱充满人间的旖旎动人。见贤思齐、从善如流,就是要以善良、正直、高尚的人为榜样,向他们学习,与他们为伍。
孔子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处,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都有,要不做让人鄙夷的小人、不仁不义的恶人、违法悖理的罪人,人一定要擦亮眼睛谨慎交友。行要好伴,住要好邻。
拥有一颗和谐之心的人,就应该要知道赞赏别人。赞赏别人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每个人都要学会赞赏,因为赞赏如春风拂面,滋润心田。赞赏,不仅是对一个人能力的肯定,还给人以信心,能让对方充满自信去面对成功、面对失败、面对多姿的世界百态。因了你的赞赏,成功者得以拥有一双更有力的翅膀,并由之托着,播撒希望的种子,孕育出更多更美的成功,成功得以更高的升华。
赞赏发自于内心真诚的肯定,为别人带来温暖、快乐。而奉承,则是虚伪的表白。表面上,它也像是赞赏,事实上,却是为了获得某种利益而用虚假华丽的辞藻去迎合他人,是溜须拍马,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最快捷地获取他所追求的某种利益。
学会赞赏你身边的人,不但会使被赞赏者感到自豪,自己也因此变得完美。朋友,请不要吝惜你的赞赏。作为做人来说,在尊重他人的同时不忘尊重自己。多为自己付出一些时间并不是自私,亦并不浪费,相反,它会使得我们活出更纯真的自我、更高远的质量、更博大的境界,从而在一个更高的心灵平台上做到与人为善。
拥有一颗和谐之心的人,就应该要实行融会贯通。社会是大群体,在这个大群体中,个体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借助一定的方式与别人交往。人际交往的最基本功能在于传递信息、交流感情,并逐渐形成较和谐的社会关系。就个体而言,人格的交往、沟通是人格发展成熟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人格发展成熟则意味着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形成适应该社会、文化环境的人格,掌握该社会公认的行为方式。
融会贯通,左右逢源对世间人情进行细微视察,将所学彻底融会贯通,便能灵活运用于世间各种情态,使人格亦可达于真善美的完美境界。人都习惯从自己的角度观察问题,自己的利益,自己的愿望,自己的情绪,自己的一厢情愿。只要站在客观的立场就会发现,冲突的双方常常完全不理解对方。要善于从对方的角度观察事物。在此基础上,善解他人之意。如此处理双边关系,就有了更多的合理方法。
实行融会贯通应把握好四个方面:一是“把自己当别人”即用平常心看待自己的得失荣辱,把自己的得失荣辱看做发生在别人身上,不因自己情绪的变化而影响人际关系;二是“把别人当自己”。一个人只有设身处地通过角色互换,才能善解人意地去急别人之所急、痛别人之所痛;三是“把别人当别人”。即尊重别人,不干涉对方的隐私,不冒犯对方的个人空间;四是“把自己当成自己”。在自知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尊和自信,扬长避短,更成熟地与别人相处。
拥有一颗和谐之心的人,就应该要懂得宽宏大度。人生在世,总会有许多风雨坎坷,怎样才能活的快乐、活的潇洒,怎样才能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在现实当中实际面临的一个问题。其实,每一个人都很明白:只要在现实生活当中豁达些、宽容些,用一种宽容的习惯去消除隔膜,容忍别人,退让别人,做到知人善用以退代进,那么,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海阔天空了。
宽容豁达是一种博大的胸怀、超然洒脱的态度,也是人类个性最高的境界之一,更是一种“德”。一个人有“德”才会服人,有才无德的人也许可逞一时之势,却不能把握方向,最终还是会被所淘汰。
一个人只有心胸豁达,气度超然,宽容别人,才能为自己的成功铺就一条宽阔的道路。“有容德乃大”。处世让一步为高,待人宽一分是福。需要具有一种宽广的胸襟和一种无的勇气,也可能是一种超然的智慧和一种劝人的艺术。
文/罗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