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富国:上帝、国家、中国品牌?
来源: 网络 时间:2019-05-01 02:30:10 阅读: 次
中国能创造像可口可乐那样影响世界1/10人群的品牌吗?
日本上世纪1980年代开始进入品牌建设阶段,韩国则领衔上世纪1990年代的品牌风潮,如今轮到了中国。全球顶尖的品牌咨询服务机构Interbrand公司,也开始窥探这个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本报记者在“中国品牌价值管理论坛”上专访了Interbrand中国区总裁陈富国,探寻究竟谁会是中国最有价值品牌?
《21世纪》:我们感受到品牌的无形力量。品牌管理到底要管的是什么?
陈富国:我一直强调“品牌是联想”。公司通过管理消费者的联想来创造品牌价值。公司可以通过撬动消费者的联想,来管理他们的钱袋。比如“哈雷”摩托车迷来说,这个品牌已经成为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也许只有破产,才能让他们想到放弃。类似的情况在“耐克”的消费者中间也存在。
从联想的角度来说,品牌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管理不管理,传播不传播,消费者都会对这个名字产生联想,好的或者不好的。问题只在于你是否有意识地去传播它,去提升它。
《21世纪》:目前中国品牌具有的共性特点是什么?
陈富国:中国很多品牌的定位很不清晰,没有个性。在品牌层面竞争,质量是入场券。但在入场以后,能否成为赢家,就看公司能不能抓住它和顾客之间特殊的关联点,清晰定位。否则的话,就只能湮没在所有的广告之中。比如耐克宣扬帮助现代人竞争,如果李宁来说同样的话,就很难被人接受。很多中国的管理者是不相信无形的东西,不相信观念性的东西的。
《21世纪》:关于品牌的讨论在中国持续不断,管理者们在不同场合开始谈论品牌。
陈富国:很多经营者说“我已经做得很好了”———设计师、款式、质量、加工能力。其实这些恰恰不是品牌,而只是经营。品牌价值是观念性的价值,这些观念性的价值能带来利润。中国大部分公司认为品牌是成本,而不是投资。一旦市场不利,它要砍掉这一块。好的品牌即使在艰难时刻也会坚持维护。中国公司的品牌建立往往很随意,这会导致品牌系统的工程破坏。根源还在于不相信无形的东西,而让品牌的定义适应有形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