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三年、帮三年、看三年 培养企业接班人
来源: 网络 时间:2019-04-28 14:06:25 阅读: 次
国内职业经理人激励与约束机制一时难以完善,家族企业领导人还需未雨绸缪
7月底,全球传媒大鳄默多克家族爆出新闻:鲁珀特·默多克的长子拉赫兰突然宣布,他将于8月底辞去新闻集团首席运营副官的职务,回澳大利亚定居。此前,老默多克一直有意让拉赫兰接班,使其成为新闻集团下一任掌门人。最近,老默多克的6个子女围绕着家族基金以及新闻集团的控制权展开了博弈。
老默多克还是比较幸运的,因为可供他选择的余地很大:很早之前他就开始培养内部接班人,二儿子詹姆斯和集团二号人物彻宁都是比较合适的人选。他们可以在关键时刻派上用场,不致令其一生心血因接班人问题出现波折。
家族企业的老问题
相比之下,中国许多家族企业的领导者就没那么幸运了,接班人难题正困扰着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正面临同一个难题:企业如何继续传承?
麦肯锡一项关于家族企业的研究结果表明:只有5%的家族企业在三代以后还能够继续为股东创造价值。家族企业创始人的开疆拓土通常都很成功,传到第二代手里时企业可能已是摇摇欲坠,等到了第三代手里,结果大多可想而知。这种现象似乎应了中国的一句老话:“富不过三代。”
企业风调雨顺的时候,没人在意接班人问题,但最近几年来优秀企业掌门人接二连三忽然辞世的事实,终于刺痛了企业领袖们的神经。的确,再强大的家族企业也经不起这样的折腾。
2004年11月,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瑶因常年辛劳患肠癌病逝,根据遗嘱,二弟王均金接任董事长。虽然王均瑶生前已经有了培养接班人的想法,但由于事出突然,外界对王均金普遍持怀疑态度,均瑶集团的发展已略显疲态。
半年多过去了,王均瑶生前关于企业实现股权“三三制”———家族、管理层、社会公众各持股三分之一的设想仍未实现。毕竟,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不易。
2005年5月,中国著名画家陈逸飞病逝,给家人留下一幅来不及完成的商业宏图。由于太过突然,他事先并没有留下任何有关接班人的安排,使得企业前景很不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