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VS耐克:中国功夫较量“减法”“加法”
来源: 网络 时间:2019-04-28 14:07:20 阅读: 次
1984年,当李宁在洛杉矶奥运会上刮起“中国旋风”时,耐克公司几乎是在同年签下了21岁的篮球巨星——迈克尔。乔丹,更使而后的时间内,耐克在全球名声大噪、业绩长虹。
就是这样两个看似毫无关联的人,却似乎在冥冥之中安排了一种较量与争夺。
李宁与耐克的较量,其实是从李宁这个品牌一诞生就开始了,而15年间也就是近5年,彼此双方才开始真正感觉到对手带来的强劲压力。当成熟的耐克全面登陆中国市场,计划一如在自己家门口一样“横扫千军”时,却发现自己看着成长起来的李宁品牌,自己曾不认为能够成为对手的李宁公司,似乎依然保持着从创立开始时就有的那股强劲的生命力,在各个领域开始频频与自己短兵相见。而对于李宁来讲,要成为全球性品牌的关键之一,就是如何在本土市场成功阻击“洋品牌”,否则一个连本土市场都守不住的品牌,去奢谈什么国际化无疑是天方夜谭。
上篇:无法回避的国际化
2005年的国际体坛,至少有3个重要的签约活动或传闻与李宁有关:
2005年1月18日,李宁公司与NBA在北京联合宣布,“李宁”正式成为“NBA战略合作伙伴”;2005年1月24日,北京奥组委正式宣布阿迪达斯(苏州)有限公司和阿迪达斯-所罗门集团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合作伙伴。而从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开始连续四届担任中国健儿领奖服的“李宁”,则无法再延续民族品牌的奥运轨迹;2005年9月,大量媒体报道李宁公司拟收购市值1.86亿英镑(26.5亿元人民币)的英国著名足球用品供应公司——茵宝(Umbro)公司。
标准化动作,李宁防守反击
当体育的国际化色彩越来越浓烈时,李宁不可避免地卷入其中。应该说,在耐克这个成功的国际品牌面前,李宁所表现出来坚毅与无奈都非常明显,但李宁目前所承担的压力也是异常巨大。在国际化的背景下,不往前走的唯一结果就是被无情淘汰。
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角度看看李宁相比于耐克存在的差距,这是强者与更强者之间的差距。和很多中国品牌在其他行业相似,在国际体育用品市场上,李宁公司面对品牌集中度已经十分高的国际体育品牌群体,似乎能够采取的唯一策略就是防守反击。因为如若“守不住”是一场输,如若“攻不出去”也是一场输,所以面对耐克的中国攻略,李宁只能采取“三防三反”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