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战略的中国式选择
来源: 网络 时间:2019-04-28 14:07:49 阅读: 次
2004年,中国企业界曾经狂热地炒作迈克尔·波特,这位“全球竞争力之父”。凡是听过波特演讲、看过波特著作的人都明白,波特的宏大理论其实是在构建一套普适性的道理,在这些道理面前,我们只有遵循、模仿、学习。时间流逝得很快,今天,我惊讶地发现,波特的竞争战略似乎不太适合中国的市场环境,由此导致中国为数众多的企业家一边念叨着波特的理论,一边把这些理论随手扔到了垃圾堆里。
中国企业的战略模式成为全球化背景下现代企业战略的一个异数。比如要多元化还是专业化?是走成本领先的道路还是差异化竞争?这些涉及企业发展战略的问题,标准的企业管理理论的答案肯定是专业化、差异化。这也是波特理论的要义。
但是迈克尔·波特肯定没有想到,在目前的中国市场环境下,这或许不是最好的选择。中国的企业家们比波特更了解中国社会的实际,了解中国的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即便波特在讲台上演讲得口干舌燥,即便波特怎样的苦口婆心,中国的企业家们在献给波特热烈的掌声之后,依然我行我素地走在中国的市场里,坚持把多元化、同质化进行到底。
多元化在中国是个伪命题
在中国,企业的多元化和专业化之争,是一个伪命题。
在制定战略的过程中,企业需要解决三大核心问题:第一,我们应该从事什么产业?是一种还是多种产业?第二,在特定的产业内,我们应该采取何种战略以获得竞争优势?第三,如何设计职能战略以达成这个目标,这是更为具体的执行层面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比较流行的观点是专业化要优于多元化,尤其是非相关多元化。在《追求卓越》第十章“不离本行”中,作者用大量的案例来说明企业进入非相关多元化领域的困难程度;在上世纪90年代IT发展的黄金时期,GE的杰克·韦尔奇认为通用的文化不适于IT行业的文化,因此GE没有从事非相关多元化,此事被很多人称赞不已。国内企业如联想收缩业务领域、TCL在IT领域的不尽如人意,似乎都在提醒中国企业要认真按照国外的战略理论重新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