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围中国制造的十种蓝海实践
来源: 网络 时间:2019-04-28 14:08:00 阅读: 次
谁能打开蓝海“黑匣子”
“中国制造”如何进行蓝海突围?
对“中国制造”的反思,从2005年下半年以来再掀高潮。
忘掉红海制造,拥抱蓝海智造
中国制造的“红海之病”可以从电子百强的利润严重下滑看出端倪,2005年1~11月份,电子百强企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157.1亿元,同比下降42%,比上年同期大幅度下滑。现在,取而代之的是“自主创新”运动。今年1月9日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提出,到2020年,中国要建成“创新型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要提高到60%左右,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要提高到2.5%,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
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最能代表“自主创新”的数据是来自R&D经费的投入。数据显示,在“R&D经费与产品销售收入之比”中,比率最高的分别是医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比率最低的则是食品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等。数据表明,中国制造的自主创新比率处于极低的水平。
再看一下那条著名的微笑曲线(SmilingCurve),这是IT业自主创新的核心词汇。在一个二维图表上,坐标的x轴是研发、制造、行销,y轴是附加价值,“微笑曲线”的两端,分别代表着通过技术创新和品牌、服务等要素,提高产品附加价值,放弃那些技术含量低、利润空间小的制造环节。
在一些专业人士看来,不管是R&D指数,还是微笑曲线,“中国制造”对于自主创新的产业想象基本聚焦于技术创新层面,这使得自主创新更像一个富人的游戏,一个看上去很美的天花板。而《蓝海战略》打破了这种产业想象,没有把技术当做创新的最大砝码,而是创造性提出了价值创新概念。
《蓝海战略》作者钱·金在接受采访时强调了其理念核心,“《蓝海战略》就是有关如何去开创和占有无人竞争的市场空间的理论。《蓝海战略》也就是通过协调产品、流程和人员这个系统的三个部分,来开创并且去占有新的市场空间。”